Site icon 硬是要學

Gartner: 2 年後 Agentic AI 服務陣亡超過 40%

在這波人工智慧狂潮中,「Agentic AI」(代理型 AI)正成為企業爭相追逐的新寵,但根據 Gartner 的最新預測,這場技術革命恐怕不是每個人都能笑到最後。研究指出,到了 2027 年,超過 40% 的 Agentic AI 專案將消失,原因五花八門:從成本效益低,到只是「包裝式炒作」。但別急著唱衰,Gartner 同時也預測 2028 年會有三分之一的企業軟體搭上這波 AI 列車,甚至有 15% 的日常決策將由 AI 全權代理。這場 AI 龍捲風正要從 hype 走向實戰,來看看它的前世今生與未來走向。

太快上車?40% 以上專案將被腰斬的原因

Gartner 一語點破現況:「agentic AI 專案很多都在追趕 hype,而非解決問題。」這些專案常常成本高昂,但效益模糊,加上缺乏風險控管,最後只好悄悄下架。

其中一大亂象是「Agent 洗牌」現象(Agent Washing)——很多公司將聊天機器人或流程自動化工具「偽裝」成 agentic AI,實際上根本不具備自主決策與執行任務的能力。Gartner 指出,真正落地的 Agent 解決方案目前僅約 130 家,其他多半只是新瓶裝舊酒。

專案失敗也許不是壞事?

一篇 Medium 文章寫得很直白:「POC(概念驗證)本來就應該快快失敗,這樣才知道哪些想法真的值錢。」在技術演進的過程中,不少創新一開始都會遭遇淘汰潮,過去雲端、區塊鏈甚至 AR/VR 都曾歷經類似歷程。

與其害怕失敗,企業更該擁抱試錯,只要有清楚的策略與控制成本,失敗其實是前進的必經之路。

未來可期?2028 年將迎來 AI 決策時代

儘管短期看來不甚樂觀,但 Gartner 對 2028 年仍抱有不小期望:

年度日常決策由 Agent AI 處理比例企業軟體導入 agentic AI 比例
2024 年0%少於 1%
2028 年預測15%33%

這顯示出,儘管目前處於試誤階段,但長期趨勢依然明朗,agentic AI 在企業中的角色將越來越重要。

想導入 agentic AI?先記住這 5 點

Gartner 建議企業在思考導入 agentic AI 時,務必要:

  1. 辨識真 Agent,不要跟風:搞清楚哪些是真正能執行任務的 AI,哪些只是包裝。
  2. 目標明確:設定清楚的商業 KPI 與回收週期。
  3. 逐步推進:從小規模試點開始,逐步擴展。
  4. 建立風險監控機制:考量合規、資安與組織適應能力。
  5. 重構流程,而不是照搬老架構:AI 效益最大化的關鍵,在於是否能重新設計工作流程。

hype 過後,才是真 AI 的開始

Agentic AI 就像科技界的「耐力賽」,不只拚速度,更考驗策略與持久力。短期內專案被取消是正常現象,但只要企業把眼光放長遠、搞清楚 AI 的真正價值,這場「AI 自走棋」或許會帶來比我們想像中更深遠的影響。

別忘了,真正能活下來的 agent,不只是會聊天的機器人,而是能幫你做事、能自己判斷、能真的省錢又有效率的超強助理!

Exit mobile version